5月9日上午,在江蘇共昌軋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,機器轟鳴,“鋼花”綻放,熔煉、澆鑄、加工、性能檢驗……員工們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工作,從這里生產出的軋輥產品,將被發(fā)往各地,應用于全國絕大多數鋼鐵企業(yè)的生產中。
民營、國營、中外合資……共昌軋輥攜帶眾多基因。從最初默默無聞的農機廠,到現在行業(yè)內的“隱形冠軍”,60多年的傳承與創(chuàng)新,讓這家企業(yè)有了更深的沉淀。當前,共昌軋輥正聚焦主業(yè)發(fā)展,整合技術、市場、人才、信息等戰(zhàn)略資源,加快實現企業(yè)實力整體提升,致力打造成為行業(yè)領軍的“百年老店”。
軋輥被譽為“軋材之母”,每一根軋材都由軋輥軋制出來。因此,軋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軋材表面質量,也制約著軋機作業(yè)率和產量。共昌軋輥現已擁有年產各類熱軋板帶軋輥、型鋼軋輥、棒線軋輥、冷軋輥、鑄造及鍛造支承輥等15萬噸的能力。作為主導和參與起草多項軋輥國家標準制定者,共昌軋輥擁有國家 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(yè)、中國高新技術企業(yè)、中國馳名商標等“標簽”。是什么讓共昌軋輥實現跨越式發(fā)展,成為國內行業(yè)“領跑者”呢?
從1976年選定軋輥這個領域開始,幾十年來,共昌軋輥只做一件事——秉承“專注、專心、專業(yè)”理念,在引進、消化、吸收、合作、創(chuàng)新的過程中,致力于軋輥的生產與研發(fā),一步一個腳印,不斷做精做強。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道路,也是技術創(chuàng)新之路。早在2002年,共昌軋輥就敢為人先,斥巨資引進國外大型立式離心復合軋輥制造技術,通過引進消化與自主研發(fā),突破原工藝設計與制造的局限,實現板帶軋輥品種規(guī)格的全面覆蓋,開啟中大型板帶軋輥國產化時代。
2010年前后,鋼鐵行業(yè)“寒潮”席卷全球,加上當時國內軋輥產品同質化競爭等因素,讓包括共昌軋輥在內的業(yè)內企業(yè)陷入發(fā)展困境。對此,共昌軋輥積極接軌世界一流技術,與日照鋼鐵、馬鋼集團等實力國企、民營強企強強聯合。2015年,以日照鋼鐵引進意大利鋼鐵企業(yè)阿維迪公司ESP軋線為契機,共昌軋輥研判后認為這將是今后國內熱軋板帶生產線的重要發(fā)展方向,遂當機立斷上馬ESP軋輥生產線,并同步進行項目建設和技術研發(fā)。經過一年多的自主研發(fā),國內首條ESP精品軋輥生產線、首條全流程高速鋼軋輥生產線相繼在企業(yè)投產,其生產出的產品得到眾多行業(yè)“大佬”的青睞。據了解,共昌軋輥ESP精品軋輥生產線項目中,所有設備、軟件和控制技術均為世界一流,一期工程自2017年投產以來產銷兩旺。該項目還獲得了2017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,其中9項研制技術均獲得國家發(fā)明專利。
在鋼鐵行業(yè)新發(fā)展形勢下,練就一手技術“絕活”的共昌軋輥,從未停止轉型升級的步伐。特別是從2010年明確研發(fā)采用噴射成形技術制造和修復高性能復合軋輥項目開始,企業(yè)積極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對接,尋求多渠道合作與技術輸出,但一直沒能取得突破性進展。直至2018年,經屬地政府、行業(yè)協會及清華大學牽線搭橋,共昌軋輥與芬蘭籍華人、清華大學博士楊云峰及團隊開展合作研發(fā),經過6年堅持不懈的努力,終于突破瓶頸,取得重大技術進展,成功試用于冷軋輥生產制造方面,獲得客戶高度認可。此外,共昌軋輥在綠色低碳、智能制造等方面不斷“加碼”,開展超低排放升級改造并建設“綠色工廠”,同時不斷完善生產訂單協同、供銷存一體化等智能管理體系,以數字化推動傳統制造業(yè)轉型升級。(轉自:宜興日報)